越牛新聞:石云云: 我在鄉村“墩墩苗”
石云云,2002年7月出生于紹興市新昌縣,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生物環境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大三學生。
“如果我是一個企業家,我可以在鄉村投資產業;如果我是一個公務員,我可以把更好的政策帶到鄉村;如果我是一個農民,我可以利用互聯網打開農產品銷路……”今年20歲的新昌姑娘石云云對記者說,“無論我未來做什么,我都可以為鄉村振興增光添彩。”
石云云,一個充滿了自然氣息又剛柔并濟的名字,和她本人十分契合。她出生在農村,從小喜歡在地里挖挖刨刨,對各種形狀的石頭、不同品種的植物尤其感興趣。高中時最喜歡的課是地理,老師講解穿巖十九峰的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她聽得入迷。
高考后填報志愿,石云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這個專業和鄉村有很多聯系,不過真正讓她下決心參與鄉村振興的,是大一的一次講座——諸暨市吾欣公益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吾欣”)團隊負責人莊園,帶領10余名返鄉創業青年,走進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分享創業經歷與經驗。
“他們大多已經在大城市闖出了一片天地,但他們懷著振興家鄉的夢想,以一種全新的身份回到了故鄉。他們帶著當代青年的創新精神、對互聯網世界的深刻認識和各自領域的專業本領,把新技術、新思想、新理念與傳統農業緊密結合,帶動鄉村發展。”石云云說,聽了他們的分享,內心十分澎湃,仿佛受到了感召,“我也要加入建設鄉村的行列。”
不久,石云云參加了首屆紹興市大學生鄉村振興競賽。比賽中,她帶隊為諸暨市姚江鎮墨城塢村做了一項旅游宣傳規劃,最終拿到二等獎。
墨城塢村在諸暨市北部,石云云和隊員們去那里要坐40分鐘的車。“墨城塢,這個名字就很有韻味,讓人有前去一探究竟的沖動。”石云云說。
通過前期考察,他們發現這個村資源很豐富。自然風光方面,村里有青山、水庫、溪流,充滿山水氣息;休閑農業方面,村里有草莓園、葡萄園、魚塘,可開發采摘游、垂釣游;傳統文化方面,當地村民多為魯迅的私塾老師壽鏡吾的同宗后人,家風家訓一脈傳承;紅色文化方面,該村是墨城之戰的決戰之地。
于是,在充分分析了墨城塢的地理位置、歷史、交通、資源、經濟和村民意愿等信息后,石云云和她的隊員們做了一份題為《墨城之韻,不怕巷子之深》的旅游宣傳規劃書,設計了多條墨城塢村旅游線路。這也是她走進鄉村實踐留下的第一個腳印。
大一、大二期間,石云云參加了不少以“鄉村”為主題的比賽。但她清楚,紙上談兵遠不夠,要想真正為鄉村做些什么,必須石上磨刀、事上“煉”人。所以在今年暑假,她加入了吾欣團隊,腳踩泥土,開啟鄉村實踐。
石云云介紹,吾欣團隊是一支由90后組織的新時代青年社會力量,服務領域多元化,興農扶貧是其重要板塊。
在今年這個熱浪蒸騰、酷暑難耐的夏天,石云云跟著吾欣團隊走了諸暨23個村子。“我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愛心食堂,二是美麗庭院。”石云云說。
愛心食堂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餐食,政府撥款和鄉賢資助是其主要經濟來源。“在走村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考察愛心食堂的菜品、配送機制,還要制作宣傳視頻,推出愛心聯票。”石云云解釋,愛心聯票的目標受眾是來鄉村周邊景點游玩的客人,購買愛心聯票,既可以游覽景點,又可以在愛心食堂用餐,還能有個休息的地方,“如果愛心聯票的銷路可以穩定下來,那么愛心食堂就有了自己的經濟來源,可形成資金的自我補給。”
美麗庭院項目則是邀請鄉村規劃導師一起下鄉,為村民提供提升人居環境的專業意見。比如對于硬化面積較大的情況,他們給出了“見縫插綠”的建議;對于雜物堆積的情況,他們提出了“變廢為寶”的方法。為鄉村“美容”,讓村莊煥發新顏,梧桐樹成,則鳳來棲。
當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既要解決當前投入問題,也要解決后續管護問題,“美麗庭院”不能只做一時。為此,石云云和其他志愿者一家一戶了解情況,改造提升做到就地取材、因人而異。愛養花的提供花苗,不愛養花的提供果樹,家里有多余紅磚的,還可以搭小花壇、小平臺……
經歷了一整個夏天的磨煉,開學時,石云云的同學驚呆了:“云云,你怎么黑了一圈?”但石云云樂在其中,她知道自己離那個她想成為的自己更近了。
建設鄉村須將根扎的更深
石云云從小就不是溫室里的花朵。她的童年在農村度過,奶奶家在新昌縣南明街道的一個小村子,田地不多,但老人們依然會種點小菜拿去城里賣。她還記得進城的公交車30分鐘才有一班,還經常不準時,有時甚至要等上1個小時。“當時很多人會騎摩托車進城,我也跟著奶奶一起去賣過菜。”石云云說。
如今,奶奶家所在的村子已經開發建設,眼下正在打造集山水景觀、康養服務、人文教育、基礎配套、生態社區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型、復合型、智慧型特色活力城區。
“但我外婆家依然是個小山村,而且住在那兒的人越來越少了,連我外婆都住到了城里,只有采茶季才會回去。”石云云說,自己既然選擇了為鄉村振興而奮斗,就肯定會先想著發展家鄉。
對于外婆家的發展,石云云向記者談了她的想法。“外婆家處于新昌的偏遠地區,進村的路很繞。如果這個村子有開發的必要,那一定是先修路。”石云云提到,新昌的鏡嶺、回山其實也很偏僻,但是高速公路通了進來,這些地方的旅游業就發展起來了。
“但不是所有鄉村都適合發展旅游業。”在走村子的時候,石云云就發現目前鄉村存在一個問題——同質化嚴重,沒有自己的特色,很難吸引游客。“所以我們要挖掘各村專屬競爭力。以我外婆家這樣的山村為例,可以拓展茶產業,同時開發毛竹資源,現在竹炭纖維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石云云分析道。
關于鄉村振興,石云云有很多想法。“我知道我現在力量還很小,見識也不夠廣,所以我要多去鄉村歷練。我就像一株幼苗,要在鄉村‘墩墩苗’,把根須扎向更深的地里。我也相信熱愛可以推動我在這條路上前行,有了熱愛,就能帶來動力、毅力、創新力。”石云云說。
青春有我 逐夢前行
作為農民的女兒,我對腳下的土地、身處的鄉村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深入鄉下,走過田間小路時的所思、所問、所學,為我助力家鄉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我始終相信,只有心中有理想,前進才會有力量!作為浩瀚宇宙中不起眼的一點星辰,我愿為鄉村振興而努力奮斗!
越牛新聞:
上一條:學習強國:浙農林大暨陽學院:走出大學校門,走進田間地頭
下一條:浙江新聞 錢江新聞:校企合作,提升品牌,這所高校為襪藝企業提供“暨陽方案”
【關閉】